电影《捕风追影》主题赏析会在北京举办
9月24日下午,由中国视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、中国影协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电影《捕风追影》赏析会在北京举行。来自中国文联、中国作协、高等院校、影视机构的20余名业界专家、学者与《捕风追影》出品方爱奇艺团队在中国影协金鸡百花影城观看了该影片,随后以中国动作电影创新叙事为主题举行了研讨会。会议由中国影协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,中国视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向阳主持。
专家学者们合影
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,副秘书长,一级巡视员高健作了书面交流发言。他表示,中国视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界的人民团体,积极团结凝聚了一批包括爱奇艺在内的头部影视创作机构,推动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创新发展与行业良性互动,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影视精品。爱奇艺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(CEO)龚宇是中国视协副主席,其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也是中国视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执行会长。《捕风追影》是爱奇艺出品的电影,此次《捕风追影》赏析会的举办,正是中国视协搭建交流平台、促进影视创作与评论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。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,让更多优秀作品得到专业视角的解读,也为创作者提供汲取灵感、提升创作水准的机会,共同助力中国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。
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在致辞中表示,《捕风追影》影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在动作类型片上实现创新突破。影片既延续了港片硬核动作基因,更将武打与叙事深度融合,并引入AI技术等当代元素,实现“武戏文拍”,赋予作品人文深度,影片中新老演员的精彩演绎展现了中国电影的代际传承与活力。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推动更多优秀作品涌现,共同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。
展开全文
中国文联原书记处书记、副主席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主席,中国影协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会长,中国视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会长夏潮认为《捕风追影》没有将角色简单标签化,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与成长弧光,这种立体饱满的人物刻画为动作类影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同时,该影片积极探索现代表达,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审美、科技融合,展现出国际传播潜力。此类影片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关注人类共同价值,才能更好走向世界。他也呼吁优化创作环境,推动更多高质量作品涌现。
中国文联原书记处书记、全国政协委员张宏同志表示,电影《捕风追影》票房已破12亿元,是近年来华语动作片中的亮眼成绩。影片中,成龙与梁家辉两位演员演绎出色。影片中成龙与梁家辉两位演员的表现出色。同时,该影片既传承了传统香港电影的风格,又融入了现代叙事的张力,通过两组非血缘“父子关系”的对照呈现,展现出人性在善恶之间的抉择以及价值传承,体现出警匪题材外壳下的情感深度。在叙事架构上,影片采用双线结构,将传统侦查手段与人工智能追踪等技术元素相融合,叙事节奏紧凑,悬念设置密集。在视觉呈现上,霓虹闪烁的街景与冷色调的科技画面相互交织,形成了鲜明独特的美学风格。
中国影协副主席、清华大学教授、澳门科技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尹鸿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关键在于类型创新。影片突破常规,数字技术的融入构建了“文戏”张力,而传统动作设计则赋予人物鲜明的识别度。尽管部分情节存在类型假定性,但整体节奏控制与情感克制表达赢得了观众认可,为动作片创作开辟了新路径。
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包宏烈表示,《捕风追影》是一部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影片,在坚守正义与善良主题的同时,实现了类型片的创新传承,将高科技元素融入传统警匪叙事。作为文学工作者,她特别赞赏影片对人性细节和市井烟火气的刻画,尤其是在动作电影中融入了很多具有文学张力的台词,这对动作电影的创新表达有着参照意义。
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认为,影片虽沿用经典警匪题材,但通过“弑父”剧情的人文铺垫展开了多维度的解读,呈现警察与罪犯两组“父子”关系,并引申出传统经验与AI技术的代际冲突,主题深刻且具现代性。表演方面,她评价该片是成龙近十年最佳表现,梁家辉演技尤为出彩。
爱奇艺高级副总裁、《捕风追影》总策划赵方代表制片团队向与会专家致谢。她表示,本次研讨对续集开发与公司未来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爱奇艺始终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在《捕风追影》项目中聚焦剧本质量,并通过科学制片管理系统严格控制预算与周期。影片在类型差异化明显的暑期档推出,后期制作提前数月完成,有效支撑了档期策略。该片也成功锻炼了一批本土幕后人才,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爱奇艺副总裁、乐幕工作室总经理,《捕风追影》总制片人张超分享了主创团队对影片的复盘思考。他表示,《捕风追影》成绩主要源自三点:一是经典叙事中融入高科元素和两代人的代际关系,警匪对抗和人物情感有了全新升级;二是警匪两组年轻人通过不同方式挑战“父辈”获得身份、自我价值认同的剧作表达,引发主流年轻观众共鸣;三是快节奏、高密度、强信息量的呈现方式,契合年轻人“酷、燃、爽”喜好,视听体验上创新。杨子导演熟悉工业化电影拍摄流程,制作班底依托年轻且实力过硬的技术主创在摄影、剪辑、动作设计上的专业能力,实现动作类型片的新突破。
《中国作家》杂志社副主编、影视版主编俞胜表示,尽管自己多年未进影院,但《捕风追影》仍以其深刻的人性表达与科技融合打动了他。影片中成龙与梁家辉的表演令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演技力量,而传统侦查技艺与现代AI技术的碰撞则展现出数字时代的人性温度。
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德祥指出,《捕风追影》通过引入加密货币、区块链等高科技犯罪元素,实现了传统警匪片与当代议题的有机结合。影片叙事紧凑、剪辑流畅,以“传帮带”为主线,展现了新老侦查人员的协作与对抗。同时他也建议片中打斗场面适当精简,以强化叙事节奏。
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、著名导演高光磊表示,《捕风追影》是成龙电影的传承之作,其硬核风格与人文温度相结合,令人感动。影片兼具打斗场面的视觉刺激与缜密烧脑的剧情设计,在类型创新上表现突出。银幕需要成龙所传递的硬汉精神,而张子枫的角色为影片注入了节奏缓冲与情感柔化。
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戴清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关键在于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。影片通过成龙、梁家辉等资深演员与张子枫、此沙等年轻演员的“老少配”,既实现精神传承又吸引多元观众。同时,将高科技侦破手段与传统跟踪术有机结合,避免了技术与叙事的割裂,动作设计兼具舞蹈美感与戏剧张力,体现了类型片的创新与升级。
中国评协副主席、影视独舌总编李星文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是成龙近二十年来最佳作品,可对标其经典之作《新警察故事》。影片实现了三大突破:成龙动作风格转向更具狠辣感的生死搏击;将传统打斗与天网监控系统叙事巧妙结合;成功融合香港资深演员与内地新生代的表演特色,也为华语动作电影打开了新的可能。
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主任、著名编剧汪海林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影片最值得称赞的是其创新的制片思路,通过选择澳门场景、融合内地演员,巧妙平衡创作空间与观众接受度。在原作《跟踪》及韩国版基础上,影片成功实现类型升级与大片化改造,为中国动作片的传承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助教,专业作家,著名影评人杨碧薇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在类型片框架下实现了文化深度与本土化表达的突破。影片通过“父子关系”与“弑父”主题,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价值重估需求,并对警匪类型叙事有所创新。尤其是澳门场景的空间调度与民俗元素的融入,为影片增添了历史与文化层次。同时,她建议在情感节奏上可更注重留白,部分打斗戏份可适当精简,以增强叙事张力与余味。
向阳认为,《捕风追影》打通陆港“警匪”题材的内容融合新边际,在动作电影的内容代际和艺术代际上均实现新突破,创新了涉案动作电影工业呈现的新“赛博朋克”格式,在中国动作电影打分榜上创下位居前列的新高,堪称“成龙超越成龙”的动作电影新现象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作者: 向阳
评论